一辆毫不起眼的青布幔小车驶出金陵南城门,来到外秦淮河北岸的长干里。在街巷里七转八拐后,车子停在了一个很大的院门前。红木院门上一巨大匾额书着“揽月园”三个字。
周瑾、白文裕和谢启依次下了车。三人都头戴幞头,穿着半新的青布衫,标准落魄文人的打扮。这青布衫的用料和做工一模一样,使得三人看起来像亲兄弟一般。
周瑾头前带路,一边走,一边向谢启和白文裕介绍这座揽月园。
揽月园聚集着很多北方侨寓。中原战乱不歇,歆慕南唐安定富庶的北方士人云聚金陵,祈望得朝廷青眼,一展抱负。可南唐官场多被本地官宦世家把持,这些举目无亲的北人在金陵很难找到出路。
北方侨寓们慢慢聚集到城外的长干里。这些人大都是拖家带口而来。为了生计,家中的女子不得不抛头露面。这些女子通文墨,有才情,可谓“色艺双绝”。
她们不愿受乐坊束缚,更不想在秦淮河畔被人品头论足,于是就在家门边献艺。揽月园是一处风雅之所,这些女子只是卖艺,要想她们相陪,一定要打动佳人芳心才行,可不是有钱就能一度春宵。
这些奇女子有着北人的洒脱性子,敢爱敢恨,别有一番动人风情,很多文人雅士都慕名而来。北人越聚越多,有人便修墙将此处围了起来,取名“揽月园”。
揽月园虽然是个风花雪月的玩乐场所,但也是落魄文人的安身之地。园子里收容了很多才学出众的清儒,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庇护所。
进了园子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袖珍木亭,大致五尺见方,亭内只能坐下两人,四周用薄板围住,仅正面开窗,上首匾额题着“蒹葭亭”三字。。
亭内坐着一个年轻伙计,素白内衫外穿着一件醒目的靛蓝色圆领半臂。他问了谢启三人名字,然后从板壁上挂着的很多红色布囊中取下三只。
布囊里装着一节竹箸,伙计用细毛笔依次在竹箸上写下了三人的名字,吹干墨迹后把竹箸装回布囊,再依次交给谢启三人。
周瑾正要解释,忽然钟声大作,一时间满园子都是钟声。
周瑾拉着谢启和白文裕,“开始了,赶快走……”
三人沿着石子路转过长廊、水榭,亭台,来到揽月园临水的一面。举目远眺,外秦淮河波光粼粼,水面上几艘画舫华丽富贵,艳丽夺目。
人潮慢慢汇聚,如水般涌进了一座气派非凡的三层楼阁。谢启见高高的匾额上书着三个遒劲大字“凤仪楼”,想来取义“有凤来仪”。
楼阁里非常宽敞,一至三楼都是落地长窗,采光极好。居中一根巨大的朱红圆柱拔地而起直到楼顶。谢启估计了一下,那圆柱恐怕需要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才能合抱。
二楼和三楼都是敞开式设计,悬空靠近圆柱的一端用围栏围住,左右两边有楼梯可通往楼上。
楼里人声喧哗,几个穿着靛蓝色半臂的伙计在人群中穿梭。伙计们不断高喊:“今日比试文章,参加比试者,请上三楼。”
朱红圆柱上方有三个金色大字“风云榜”。谢启走到柱下仰头观看,密密麻麻的黑字按照诗词歌赋、琴棋书画和文章分类,记录了很多人名。人名下标有日期,还注有“状元”或“擂主”字样。
身后的周瑾为他解惑,“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揽月园每日最重大的‘投箸’节目。”
“投箸”其实就是文人间的一种比试,按照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顺序,在每四项活动的首尾插入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