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中旬,大江与北狄的议和终于结束,史称潞州和议。
大江向北狄称臣,割让忻州一地,其后每年向北狄纳贡三十万两白银,绢四十万匹,约定在忻州交割。并在边境设榷场,开互市。
几十万银两对大江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,赞同议和的官员个个皆以为喜。
反对议和的英国公、苏铭等人却是心中发凉。
忻州地方虽小,却是并州的重要屏障,一旦割让给北狄,将来北狄出兵中原更容易许多。而且不论大小,总归是先人拼尽血汗得来的国土,一寸都丢不得啊!
可惜,能作此想的无权干涉议和。
三月下旬,北狄果然退兵,汴京城重又恢复了歌舞升平。
苏铭一则心灰意冷,二则身体每况愈下,便上书辞官,太后不准。
几日后,再辞,终于准了。
赵恂得以光明正大回京,被封为镇西军副将,择日归秦州。英国公和吴将军有意留他在京郊大营听候差遣,被吏部以西戎不安分为由驳回。
天气渐渐暖和,草木复苏。
这日早饭后,苏桐搀着父亲在自家园子里散步:“……到了下个月,父亲的身子想必已大好了,又遇上春暖花开,正适宜行路。
女儿自打那年离京,有十年不曾回乡了,着实惦记得紧。”
其实因失忆,她对原籍没什么印象了。不过从前时常听祖母念叨故土的人事,对家乡还是有极深的感情的。
加上发生了赵恂的事,她越发希望能回钱塘,试着找回当年的记忆。
角落的几株桃花开得正艳,晨风拂过,轻薄的粉色花瓣依依飘零,几许风流几许洒脱。附近的数丛翠竹,底下正钻出嫩嫩的笋尖,叫人心生欢喜。
到处是欣欣向荣之象,苏铭看着,颇有些向往致仕后的生活。
平日可以去书院教书,闲了煮酒烹茶,莳花弄草,胜似闲云野鹤……其他的事,他人微言轻,管不过来,罢了罢了。
父女二人计较已定,开始陆续把京里的产业略作料理,再慢慢收拾行李,择了四月初二这日启程回南。
随后几日,偶有苏铭关系较好的知交前来拜访。
苏桐这边,先去与苏二娘辞行,又去王家看了五娘一回,剩下就是挂念徐六娘。
奈何六娘是先皇遗留下来的人,后来晋为太妃,这辈子是不能出宫的了。而且现在新帝继位,她的身份不尴不尬,不便传苏桐入宫相会。
不想,这日晚间,延州突然来人,竟是苏桐的二舅舅使人送信来。
一封是给苏父的,一封则是给苏桐的,邀她去延州散心,并道她三舅舅近日恰好游历经过那里,实属难得。
看到三舅舅几个字,苏桐不免动心。
她忘了幼时人事,可那年大婚之时,三舅舅特地从岭南赶到京城。
短短几日的相处,她甚是喜欢三舅舅为人,可惜没机会与他多多交流。